宋代当阳峪窑绞胎炉   “绞胎”是创烧于唐代的一个陶瓷品种,它的出现应是借鉴天然石纹或生活中的一些不同颜色的东西交融而出现不同颜色变化而得来的(我们今天在食品店中见到的花纹蛋糕就和此装饰有异曲同工的效果)。所谓“绞胎”,就是将白、褐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搓捏、拉胚,制作成型;于是瓷胎上就出现了白褐相间的纹理。由于绞揉的方式不同,纹理变化多端,或如木纹,或如鸟羽,或如编席,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朵朵鲜花。然后经施透明釉焙烧便成。有的玻璃釉有一定的颜色,所以又有绿釉绞胎、黄釉绞胎等品种。 唐至宋金元,“绞胎”制品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统计,现已发现宋金元时期烧造绞胎器的北方窑场主要有:修武当阳峪窑、焦作矿山窑、恩村窑、王庄窑、西王封窑、牛店窑、巩县芝田窑、登封曲河窑、鲁山段店窑、宝丰清凉寺窑、禹县钧台窑、新安城关窑、太原孟家井窑(榆次窑)、淄博大街窑、磁村窑等。这些窑场大都盛烧于宋金元时期。唐宋金时期的南方,根据一些灵光片羽的资料,应该可以判定也有绞胎瓷器生产,龙泉青瓷如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收藏的青瓷绞胎虎枕。江西永修北宋嘉 四年(1059年)真如寺僧塔地宫出土的绞胎器等。只是不如北方集中和普遍而已,具体的烧造地还有待研究寻找。 宋金时期的绞胎器与唐代的有明显不同,除器类与造型迥异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质地差异。唐代绞胎器多为陶质,器物表面施低温色釉(有单色和三彩两种),出于工艺的习惯,多为贴绞胎泥片装饰,少有整体全器绞胎着。龙泉青瓷1972年,陕西省唐懿德太子李重峋墓中曾出土了一件“骑马狩猎俑”,以前学者误判并号称其为目前我国唯一的一件绞胎瓷塑。其实它并非是“绞胎瓷”,确切的讲属于“搅釉”。入宋后绞胎器逐渐向高温釉瓷胎衍变。二是工艺技法与花纹有所不同。唐代绞胎器以局部镶嵌技法制作的团花、菱花等图案,入宋后逐渐消失,而宋金绞胎器的羽毛纹、编织纹等则不见唐代绞胎器。 于“绞胎”风格近似但工艺完全不同的还有另一种装饰手法,那就是“绞釉”,也叫做“搅釉”,日本学者称为“流泥纹”。“搅釉”是陶瓷工艺的一种表面装饰技法。其作法是在釉料中调入着色料,利用二种色料不易溶的作用,略加搅动后施于坯胎上再入窑烧成。其表面特征似于绞胎器,然而却不同于绞胎的胎体着色。因其多陶胎施釉,所以此类制品,釉胎附着酥松,易剥釉破损。加之当年产量较少,所以留存至今釉面完好无残损的搅釉器绝少,极其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