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 手机版 | 导航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longquan celadon

资讯

企业

图库

视频

百科

原创 证书查询

 青瓷饰品

 论坛 博客  微信公众号:青瓷网lqqcw_com

首页

展会

文化

技术

名家

导购

下载 青瓷商城 实验室 微博 更多
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 > 其它

哥窑考

时间:2014-04-17 15:44:32  来源:龙泉青瓷网(老版本)  作者:佚名
      一、传世哥窑与龙泉哥窑
       宋五大名窑“汝、官、哥、均、定”的研究中,有两大名窑,官窑和哥窑的研究迷雾重重。关于宋哥窑的特征,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传世哥窑指的是故宫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以及海外私人收藏的300多件哥窑。传世哥窑瓷,胎体厚薄不同,胎质又分为瓷胎和砂胎,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情况非常复杂。传世哥窑瓷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釉面滋润,多有缩釉小坑,开有不规则的细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俗称“金丝铁钱”。 传世哥窑瓷,烧炼时大部分在器底用支钉,而目前发现的龙泉哥窑是不用支钉烧成的。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传世哥窑的生产时间应该有早晚之别,产地也不是出自同一个窑口,但是,这仅仅是根据胎质的不同作出的推测。
      龙泉哥窑主要指龙泉大窑和金村两窑遗址发掘出来的带有哥窑特征的黑胎瓷器。浙江省文管会对龙泉窑进行了多次调查,1960年为系统研究和恢复龙泉窑的需要,对大窑和金村两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的另一目的是解决哥窑问题。通过发掘和对碎片的科学研究,结果是: (1)在大窑和溪口等五处窑址发现了黑胎青瓷。器物有碗、盘、盏、杯、洗、盅、瓶、觚、盂、盒、灯及炉等标本。 (2)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传世哥窑器,如三足鼎、鱼耳炉、乳钉五足炉、双耳乳足炉、禅式瓶、胆式瓶及折腰盘等典型南宋器物,在所有窑址里均未发现。(3)由故宫博物院提供、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测定的传世哥窑标本,其胎釉的化学组成、纹片颜色、以及底足的切削形式等,都与发掘出来的龙泉黑胎青瓷不同,相对的说来,与江西地区的仿哥、仿官以及碎器一类产品则比较接近。 根据以上这些发现,另外一种意见认为传世哥窑瓷器不是龙泉窑烧的,其烧造地点接近江西景德镇。关于龙泉的黑胎青瓷问题,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黑胎青瓷就是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哥窑的产品无疑,它与文献所谈哥窑的特征相吻合;另一种则认为龙泉窑的黑胎青瓷不是哥窑,是仿官窑的作品,持此论点者认为前提条件是哥窑、弟窑的命名本身就值得怀疑,是后人根据前人传闻演绎出来的,文献材料的可靠性不大。
       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等单位主办的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经全国著名考古学家评议和无记名投票,评出了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之一是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于1996年―2001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全面、完整地揭露了老虎洞窑址,得以了解这处重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全貌。根据考古发掘地层叠压关系,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这一情况是以前所不清楚的,为官窑瓷器的鉴赏提供了依据。尤其重要的是在元代后期的地层中出土了带有八思巴文铭记的窑具,为这一时期文化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宋哥窑研究问题远远没有结束,还有待于考古新发现和深入综合的研究。这必定引起鉴定方面的混乱,主要是各个古代文献上关于宋哥窑的特征描述,到底指的是传世哥窑还是龙泉哥窑?哥窑鉴定到底能不能以本身胎质就不同的300多件传世哥窑为鉴定标准? 

          二、重温历史文献
      1、元孔齐《至正直记》
文献:
“乙未冬(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杭州时,市哥哥洞器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注释:
乙未冬:至正十五年,1355年
孔齐:元代人,生卒年代不详。
《至正直记》:孔齐在元至正二十年到二十二年期间(1360-1362年)客居宁波东湖时撰写。
评点:
孔齐在杭州买了一件新的哥窑香鼎,心中存疑,与江苏宜兴的王德翁探讨。王德翁说,现在生产的哥哥窑与古官窑非常相像,必须仔细辨认才行。
这段文献提供的信息其实是很丰富:(1)这是历史文献上第一次提到哥哥窑,也就是说,第一次提到哥哥窑年代是元代。(2)元代哥哥窑,其色莹润,如同宋代官窑(“如旧造”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仿旧,二是如同旧器,即宋哥哥窑,我们取第二种解释)。(3)江苏宜兴的王德翁既见过元代哥哥窑,也见过宋代官窑,并且认为元代哥哥窑与宋代官窑在外观特征上很相像,必须仔细加以辨别。(4)孔齐与王德翁活动范围在江浙一带,他们见过的元代哥哥窑与宋代官窑应该是江浙一带的产品,由此推断,应该具有“紫口铁足、蟹爪纹开片”的特征。
我们认为,所谓的“官哥不分”主要是指宋元时期生产的哥哥窑(不是传世哥窑)与南宋生产的官窑(不是北宋官窑)在外观特征上很难区分,也就是它们都具有“紫口铁足、蟹爪纹开片”的特征。

    2、曹昭《格古要论》
文献:
“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注释:
曹昭:明初人,生卒年代不详。
《格古要论》:刊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
评点:
该文献提供了几个关于哥哥窑的信息:(1)存在过旧哥哥窑和新哥哥窑两种产品,有些学者认为,文中的旧哥哥窑是指宋代哥窑,新哥哥窑则是指元代哥窑。(2)元代哥哥窑以青色为主基调,颜色略有浓淡的变化。(3)元代哥窑与宋代哥窑一样,也有“铁足紫口”的特征。(4)元代哥窑颜色漂亮者如同董窑。《格古要论》有董窑条。“董窑”,相传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以东的陈留县,故名。亦称“东窑”。未发现窑址。以东青器见著,与官窑、哥窑并列。盛于北宋。东青器亦称“青东器”,“青冬器”。胎骨细致,釉色淡青,有深浅两种,近似汝窑器,但无蟹爪纹,多紫口铁足。(5)在明洪武期间,元代哥哥窑已经不多见了,所以比较珍贵。(6)元末新烧的哥哥窑,胎体粗糙,颜色也不好。(7)“成群队者”,可能指的是一种品种(例如洗),有多种变化。(有些学者解释“成群队者”为宋代哥窑一种器型只有单个,而元代哥窑一种器型有多个。这种解释与元末新烧的哥哥窑“今亦少有”发生矛盾,并且宋代哥窑一种器型也不可能只有单个。)(8)《格古要论》“龙泉窑”条并没有提到弟窑,可见明初哥窑与弟窑之说尚未成立。

   3、明皇甫录《皇明纪略》
文献:
“都太仆言,仁宗监国问谕德扬士奇曰:哥哥器可复陶否?士奇恐其玩好心,答云:此窑之变,不可陶。他日以问赞善王汝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则玄成,何不可之有?仁宗善,命陶之,果成。”
注释:
皇甫录:明代人,生卒年代不详。
《皇明纪略》:记载明代皇帝生平的历史演义。
评点:
该文用历史演义的方式,记载了明仁宗在太子时,喜爱哥窑并仿制成功的史实。不过,《皇明纪略》属于野史一类的古代小说,作为文献考古,作用有限。因为很多学者在论述明代永乐年间开始仿制哥窑时,经常引用这段文献,所以,我们也把它放到这里,但是,我们不会引以为据。

   4、明吕震《宣德鼎彝谱》
文献:
“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典雅者,写图进呈……计二十有九种”。
注释:
吕震: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
《宣德鼎彝谱》:共八卷。该书是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吕震等人奉旨编辑的一本书,当时是为呈圣上的,并不曾颁行於世,所以直到嘉靖年间,这一本书才得以在世面上流传。
评点:
哥窑与宋代汝窑、官窑、定窑等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的记载。将哥窑列入宋代名窑的就是这本《宣德鼎彝谱》。这本书揭示了几个信息:(1)宣德时期宫廷藏品中已经有了哥窑,这是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提“哥窑”,以前的文献都是“哥哥窑”。“哥窑”可能就是所谓的传世哥窑。(2)明代自永乐年间在北京重新建都,宫廷里的前代藏品应该都是从民间征集而来,所以藏品中的传世哥窑在当时也不是传世的,仅仅因为其艺术性而列入藏品。宣德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典雅者,总共只有29种。目前故宫博物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馆的5大名窑瓷器,大部分应该是后来各代朝廷从民间征集而来。征集的标准也许就是宣德朝29种名窑中的那几只哥窑的釉饰特征。因为仅仅凭釉饰征集,所以传世哥窑不来自同一个年代同一个窑口的情况,完全可以理解。(3)今天所谓的传世哥窑,完全有可能是宋景德镇窑、宋修内司官窑、宋龙泉窑、宋元修内司官窑、元龙泉窑中的精品。1960年代故宫博物院提供给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测定的传世哥窑标本,仅仅是其中一件标本,并不能反映300多件传世哥窑的全貌,也不能排除300多件传世哥窑中有宋龙泉窑、元龙泉窑那种特征的瓷器。

5、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
文献
“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至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是曰哥窑,弟曰生二窑”。
评点:
这是有关章生一、章生二兄弟烧瓷的最早材料,但是书中说,不知道章生一和生二为何时人。章生一的窑被称为“哥窑”, 章生二的窑“生二窑”,”弟窑“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因为文中提到“相传”两字,学术界多认为“传说”不足以凭。

6、明郎瑛《七修类稿续编》
文献
“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进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年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
注释:
郎瑛:明代人,生卒不详。
《七修类稿续编》:刊刻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
评点:
(1)肯定章生一、生二兄弟为南宋时人。(2)并说章生一烧的窑就是哥窑,章生二烧的腰为龙泉窑。(3)这是我们见到的肯定章生一生二兄弟为南宋时人的最早材料,明嘉靖以后对哥窑弟窑的进一步演绎,大都来源于此。(4)值得注意的是,《格古要论》中哥窑和龙泉窑是分为两条描述的,文中没有提到两窑有什么关系。其次,刊刻于嘉靖年间明•陆蓉《菽园杂记》一书详细记载龙泉窑的分布、原料出处、制做工艺装窑方法直到烧窑,但对于哥窑也无只字提及。基于上述情况,宋时龙泉穴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的说法,从文献记录的资料看,开始得自传闻,以后又进一步演绎而形成。

7、明陆深《春雨堂随笔》
文献
“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注释:
陆深:名代人,为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十六年任太常卿兼侍读学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
评点:
这段文献揭示了几个信息:(1)哥窑开片白色。(2)哥窑釉色浅淡。(3)弟窑的产品类似官窑。学术界通常认为这段文献不准确,所以很少采用。

8、明陆蓉《菽园杂记》
文献
“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现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他处皆不及,幅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紫筱日夜烧变,候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暇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
注释:
《菽园杂记》:弘治七年(1494)完稿。
评点:
《菽园杂记》所转录的《龙泉县志》关于龙泉窑的详细记载中,对龙泉窑描绘得极其细致,但对于哥窑只字提及。

9、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四《燕闲清赏笺•论官哥窑器》
文献
“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
“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胎如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微露紫痕,此何足贵?维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注释:
高濂 :明代文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活于万历(1573-1620)年前后。旷世奇才,笃志养生,参访隐士名医,积一生心血,编著出了《遵生八笺》。
《遵生八笺》:刊于公元1591年。
评点:
这段文献揭示了几个信息:(1)哥窑胎如铁,有紫口铁足的特征;(2)所谓的“紫口”,指的是口沿微露紫痕;(3)其它地方烧制的仿哥窑,因为土质不同,所以不能呈现铁足的特征,铁足在鉴定中比紫口更为重要;(4)哥窑的烧制地点在杭州凤凰山。1996年,人们在杭州凤凰山发现了一处烧制黑胎青瓷的古窑址,有些学者认为该窑正是元人孔齐记述的“哥哥洞窑”。

10、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第七》
文献
“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锈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华琉[琉华]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注释:
宋应星:明代人,(1587一约1667年),字长庚,江西南昌不府奉新县北乡人。
《天工开物》: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
评点: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曹昭《格古要论》中的“哥哥窑”与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提到的“哥窑”不是同一回事情。“哥哥窑”的地址应该在杭州凤凰山,1996年也确实发现了一处烧制黑胎青瓷的古窑址。“哥窑”的地址在龙泉大窑和溪口等五处,1060年以后在窑址也发现了黑胎青瓷。那么龙泉“哥窑”是谁编造的呢?根据这段古文献,据龙泉“哥窑”之名当为“古董行”附会而成。明代中晚期人们为何要做这种移花接木的事呢?有些学者认为原因有三点:(1)南宋龙泉官窑黑胎瓷的釉面特征与杭州凤凰山元代“哥哥洞窑”早、中期的产品非常相似,这类瓷器流传到明代,世人已难辨彼此,故只得以“哥窑”称之。(2)至明代中晚期,“哥哥洞窑”已倒闭150多年,荆棘遍布、杂草丛生的窑场废墟早已被人遗忘,此时,曾烧制过黑胎开片瓷器的龙泉窑尚在生产商品瓷,这便引导拥有或喜爱黑胎青瓷的人朝浙南山区追本溯源。(3)明代景德镇等地的窑口大量烧造仿“哥哥洞窑”制品的开片瓷器,它们在当时被统称为“哥窑”瓷器,但这些瓷器的外观特征与南宋龙泉官窑和元代“哥哥洞窑”的黑胎青瓷截然不同,于是,古董商和部分鉴赏者自然而然地把“哥窑”这顶桂冠戴到了龙泉窑头上。
11、宋元哥窑系
历史文献关于“哥窑”的阐述虽然混乱,但是,如果抓住以下几个要点,脉路还是很清晰的:(1)先把“哥哥窑”、“哥哥窑”简称以后的“哥窑”、以及龙泉章生一的“哥窑”加以区别,看这些文献的统一性。(2)记住《宣德鼎彝谱》中,包括6大名窑在内,只有29种瓷器,故宫哥窑传世品多数是后世从民间征集的。这样,很多混乱的问题可以解决。
为什么要称为哥窑系?主要是因为存在三种不同的哥窑:(1)杭州凤凰山的“哥哥洞窑”(黑胎瓷器);(2)龙泉“哥窑”,大窑和溪口等五处窑址发现了黑胎青瓷;(3)故宫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馆的传世哥窑器中,部分非黑胎的“传世哥窑”。
非黑胎的“传世哥窑”在明清朝鉴定为“哥窑”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古瓷的鉴定,存在艺术化倾向与世俗化倾向的差别。明清两代的皇帝(包括他们的重臣),在鉴赏古瓷的时候,就带有艺术化倾向,也就是说,他们比较重视古瓷的艺术表现力,而比较忽视古瓷的生产年代和窑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话讲的是君主的权利。因为天底下的一切全部属于君主,所以土地上所产的要交皇粮以供养君主,男子要披甲执戈守卫君主的边疆,女子要盛装待选充斥君主的后宫,杰出者还要皓首穷经不断赶考以进入君主的瓮中。好东西自然要归皇上,不存在价值问题。所以皇上看中的东西,首先是好东西(艺术表现力),而年代和窑口相对就不那么重要。
哥窑有两个基本特征:(1)金丝铁线。哥窑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有“金丝铁线”,即大块的颜色稍深的纹片与小块的颜色稍浅的纹片相互交织在一起,非常醒目,起着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这是由于烧制时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的膨胀系数,膨胀系数不相对应,器物烧成后,在冷却过程中,釉会出现由于开裂而形成的纹片。另外,哥窑产品在烧成后常常采用人工方法为纹片染色,如用墨汁、茶叶汁等有颜色的液体,大纹片裂纹粗而深,色液易于渗入,因而颜色稍深;而小纹片纹路细而浅,色液不易进入,所以颜色相对稍浅。上色是分两次进行的,冷却过程中先产生大一些的纹片,第一次用的颜色深一些;稍后等产生小纹片时,用浅一些的染色剂,这样就有深浅不一的色差。古人把这种黄色、黑色的纹线雅称为金丝铁线。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2)紫口铁足。哥窑的另一特色是有紫口铁足,这种现象也见于官窑。原因在于哥窑胎中紫金土的铁含量很高,口沿、足部等露胎之处的铁质在冷却过程中氧化,变为棕红色的紫口和棕黑色的铁足,也有的铁足是由粘上底部垫饼的铁质而形成的。
这就出现了问题。目前学术界认为《七修类稿续编》关于哥窑的描述已经掺入了传说的成份,以后的文献多是在次基础上演绎的,都不足为凭。而《七修类稿续编》以及之前的文献,提到过紫口铁足。《七修类稿续编》首次提到哥窑开片特征(断纹、百圾破),那么金丝铁线的提法是从哪里来的呢?学术界不太深究这个问题,但是却把金丝铁线作为一条重要的鉴定标准。
学术界虽然没有深究鉴定标准的来源,但是在逻辑上是成立的:(1)传世品中最早见到仿哥窑是宣德仿哥窑,器底书写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体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层酱紫铀。开片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间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明清御窑厂在景德镇,而景德镇的瓷器基本上为白胎,要出现紫口铁足的效果,不得不采用在口沿涂抹酱紫色的方法。因为明清生产的哥窑不符合曹昭《格古要论》中的“铁足紫口”特征,就这一点就判定他们为仿哥窑。(2)传世品中还有一批带有宋代器型特征,并且带有“紫口铁足”和“金丝铁线”特征的瓷器,这批瓷器的釉饰非常漂亮,所以就参照古文献,称它们为宋哥窑。(3)1960年以后,龙泉大窑和金村两窑遗址发掘出来的带有哥窑釉饰特征的瓷器,因为与传世哥窑在很多方面不同,被成为龙泉哥窑。(4)杭州老虎洞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由此确定元代哥窑存在,符合元孔齐《至正直记》的记载,由此推断宋哥窑确实存在过。
所以,目前为学术界接受的宋哥窑鉴定标准是:(1)非白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宋元时期干法施釉的结果)。
鉴定程序采用排除法,一方面要排除明、清、民国的仿哥窑(基本上是白胎,涂抹酱紫釉或者酱黄釉代替紫口铁足效果,即使是仿哥窑水平最高的雍正朝,其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需要涂抹酱紫釉或者酱黄釉代替紫口铁足效果。),另一方面要排除现代仿哥窑(基本上是龙泉窑的作品,因为干法施釉已经失传,现代仿哥窑的气泡特征与宋元哥窑完全不同。另外,现代龙泉窑由于紫金土配方已经失传,胎色也为白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需要涂抹酱紫釉或者酱黄釉代替紫口铁足效果)。在确定宋元哥窑的基础上,再细分是传世哥窑还是龙泉哥窑,宋哥窑还是元哥窑。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目前学术界对于传世的300件宋哥窑瓷器,是不是同一年代烧制,是不是同一窑口烧制,都搞不清楚,所以通过排除法鉴定出来的宋元哥窑,其真实程度不会低于传世哥窑。

三、历代仿宋哥窑
1、黑胎宋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
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6、明永乐仿哥窑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
7、宣德仿哥窑
明代仿宋名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两朝。
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现淡黄色、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胎质酥松,色灰黄,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体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层酱紫铀。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也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具有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
8、正统至天顺年间
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
9、明成化仿哥窑
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厚晶莹,光泽较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物呈现金丝铁线,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呈现黑色,小片呈现黄褐色,有的开片略微稀疏,纹路僵直,有的开片细密,但是分布不均匀。
10、明嘉靖仿哥窑
水平极高,有些仿器曾经被当作真品。这一时期的仿哥窑,与宋哥窑相比,胎体略显厚重。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
11、明万历仿哥窑
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大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红。常见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
12、 明代民窑仿哥窑
多数为欧窑作品。清朱琰《陶说》中说:“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钧窑色者”。
其特征是釉饰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但是不具有宋器那种油腻感。开片纹路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底边施釉、中心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器型粗大,修胎不规整。铀色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黄。
13、康熙仿哥窑
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白。釉面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黄、米白、蓝、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
14、雍正仿哥窑
水平极高,可以乱真。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的哥窑瓷胎为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民窑为白胎。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发油酥光泽。器型很多,有瓶、炉、尊等的摆设器,也有笔架、水盂、镇纸等文房用品,还有盘、碗的日常用瓷。“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清代仿宋釉,不是单纯追求宋代釉饰的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所以比较少注意到细部特征:例如釉饰肥厚、釉中气泡小、片纹曲折婉转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15、乾隆仿哥窑
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续。仿哥窑除部分官窑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窑作品。除了带有雍正仿哥窑的特征外,还常见用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器型更多,除摆设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窑中还有达摩像、香炉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本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16、嘉庆仿哥窑
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准。晚期,制瓷工艺低下,产品显露粗率之风,接近道光仿哥窑。釉质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够均匀干净。胎厚,质白,釉质多松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宽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铁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窑器写款,民窑则多书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
17、道光仿哥窑:
人才匮乏,所产瓷器沿袭嘉庆后期风格。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胎质略显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于施釉不均匀,釉面明显泛起水波纹,业内俗称“浪荡釉”或者“波浪釉”。几乎所有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嘉庆晚期、道光和咸丰的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有的器物口沿涂抹酱黄釉,有的器物底足涂抹黑釉。
釉面仍旧比较肥厚,但是不够细润,开片也不够显著。
18、咸丰仿哥窑:
咸丰在位十一年,瓷器生产集中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后,因为战争原因,景德镇御窑厂停烧。瓷器的工艺水平与道光时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点。釉色变成单纯的粉青色,与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类似。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
19、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
都有生产,与道光仿哥窑差别不大。官窑、民窑中有少量精品,特别是光绪朝有不少宫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这些精品不再出现“波浪釉”。但是,“紫口铁足”特征还是要靠涂抹酱黄釉或者黑釉。釉面疏松,开片或者呈现黑色,或者透明。
从咸丰以来,釉色逐步演变成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仿哥,却有名无实。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当“铁足”。

20、民国仿哥窑:
清末民初,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大肆收罗中国瓷器,由于传世品和出土品较少,致使专门生产和销售假古董的行业应运而生。从1912年到1930年间,仿古能手相继涌现。其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量仿品流到国外,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国外出版的陶瓷图录中,几乎每本书中都有这个时期生产的被当作古瓷的瓷器。这个时期的瓷器鉴定很难,很多研究者把那些即不能断定为古瓷,又不能断定为现代瓷的瓷器,划归到这个时期。其实,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办法,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这正像不能确定病因就归结为“上火”的郎中的诊断一样。故宫博物馆已经收了大量这个时期的仿古瓷器,试图研究出其中的规律,但是,目前可信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
这个时期的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
21、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仿哥窑:
这个时期的仿哥窑比较容易判断。仿哥窑有那么几位国家级大师和省级大师,其它仿制者基本上都是他们的徒子徒孙,技术水平和风格跟随他们的师傅。只要研究透了这几位大师作品的技术水平和风格,基本上能够断定这个时期的仿哥窑。
当代的仿哥、官窑工艺研究主要是叶宏明等人进行(参见“南宋龙泉青瓷的研究”),他们研究采用的样本是:(1)龙泉青瓷残片:粉青釉、梅子青釉、淡粉青釉。(2)龙泉哥窑残片:淡粉青釉、灰青釉。(3)南宋官窑残片:粉青釉、灰青釉、月白釉。虽然成功仿制了哥、官窑(黑胎瓷器),但是摸索配方的难度极大,仿制品的釉色基本上局限在粉青釉、梅子青釉、灰青釉、月白釉,所以,看到这些釉色的黑胎瓷器需要格外小心。另外几位仿制大师,基本上仿的是开片特征,釉色基本上是龙泉窑常见的粉青釉、梅子青釉,胎质为白胎。这些仿哥窑,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
气泡不具有干法施釉特征。

22、黑胎哥窑的鉴定方法
黑胎哥窑只在南宋哥窑和雍正、乾隆御窑厂仿官窑中出现。南宋哥窑官窑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底足处的釉非常肥厚,形同堆脂,边缘也不修齐整。而雍正、乾隆御窑厂仿官窑底足修的非常规整,釉和胎交界处有一条黑线(或者深棕色的线)。乾隆民窑仿官窑(白胎)底部一般装饰7个酱色釉点,以表示支烧痕。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以上信息来源互联网或本站,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dmin@lqqcw.com我们将核实后删除。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修坯工具——钨钢修坯刀(图文)
龙泉青瓷修坯工具——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